公园群是公园群落的简称,借鉴城市群、开发区群及乡村群的规划经验,根据个体—群体—整体的地域结构、自然条件、等级结构、网络关系、空间格局和功能联系等综合特征,可以将公园群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公园,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多个公园为区域核心。
作者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景观旅游规划院总工程师夏捷在《规划师》2019年第15期撰文,公园城市为城市营建和人居环境营造指明了新方向。针对当前城市普遍存在的“缺公园”“有公园、无系统”“有系统、不融合、非引领”等矛盾,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文章提出公园群概念,围绕其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提出多维平衡、“公园群+”和分层叠加3个规划策略,并以长沙滨江生态公园群规划方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节点触媒、动线串联、功能织补、格局建构、岸线设计、夜景规划和游线组织等规划构想,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公园设计及公园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一)概念内涵
公园群是公园群落的简称,借鉴城市群、开发区群及乡村群的规划经验,根据个体—群体—整体的地域结构、自然条件、等级结构、网络关系、空间格局和功能联系等综合特征,可以将公园群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公园,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多个公园为区域核心,以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设施的通达性为协作纽带,发生与发展着公园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群落化的群体格局,并对区域整体发展发挥综合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性公园“集合体”或“综合体”。公园群强调在公园密集基础上形成有机联系、融合互动的群落化关系,强调集聚性、互动性、系统性和共生性等,可以划分为区域级公园群、城市级公园群和片区级公园群三类。
(二)基本特征征
公园群是由自然生态要素、人口产业要素和生活设施要素在空间集聚形成的一种新型空间组织形态,兼具“公”“园”“群”的特质,即具有“公”视角下的共享性,“园”视角下的生态性,以及“群”视角下的集聚性、多样性、关联性和网络性。具体如下:
(1) 共享性。
公园是构成公园群最核心的基本单元,“公园”的称谓起源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欧洲将部分皇家贵族宫苑向公众开放;为应对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病”,19世纪中叶欧美和日本都出现了经过设计、专供公众游览的公园。美国城市公园系统之父埃利奥特认为“建设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因此应积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开放性、亲民性的公共产品来打造公园群,使其面向公众,为市民公平享有,实现“生态福利”的均等化、可获得和全覆盖,增强市民对优质人居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生态性。
优良的生态基底是公园群建设的基础条件,公园群建设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保护和利用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把好山、好水、好风光通过优美的公园融入城市,实现“开门见绿、出门进园”,并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和自修复能力,实现生态和景观的高度融合。
(3) 集聚性。
公园群既不是公园组合,也不是生态连绵区,而是超越两者的一种特殊的空间组织形态。公园群的形成要求区域必须具有一定数量和达到一定密度的公园,且公园之间地理空间临近。由孤立、零散、稀疏的单个城市公园升级到互联互通、错落有致、星罗棋布的公园群,能够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并为公园城市提供景观生态基础。
(4) 多样性。
多样性是公园群存在的基础,决定了公园群的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影响力。公园群的多样性既包括功能类型多样性,如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国家公园、口袋公园、主题公园和综合公园等公园的共存,又包括区位类型多样性,如滨水公园、近郊公园、远郊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等。
(5) 关联性。
判断公园群是否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各个公园之间是否已经形成紧密的功能分工及关联配套网络,公园群关联性的核心不在于经济和产业的密切分工,而在于公园—城市—市民交互过程中形成的景观都市差序格局。绿色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既是实现公园群联系便捷性的保障,又是促进公园群网络生成、发展、成熟的基础支撑。
(6) 网络性。
本文地址:http://www.hgylj.com/ys/2728.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上一篇: 康复花园的作用及设计方法
下一篇: 立体绿化 未来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