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园艺是设施农业的标志产业之一,是集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要支撑。
多年以来,设施农业在保障和丰富蔬菜供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在数据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中,设施园艺的智能化也成为热点话题,成为在研究和生产应用领域都得到高度重视的前沿技术板块。
设施园艺智能化的概念
智能化是对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升级,是具有决策判断能力、自适应和协作沟通能力的智慧作业系统。设施园艺智能化,是通过装备技术完成设施园艺生产过程,自栽培管理等生产操作起,延展至采收和商品处理,实现设施生产自动作业,设施生产和经营的协同管理与系统决策。
设施园艺智能化的必要性
设施园艺发达国家的智能化历程与现状
以荷兰和美国为例,都是设施园艺发达国家,两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都走向了全面自动化(除部分采收环节外)和局部智能化的应用发展道路。
在荷兰,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推进设施园艺生产自动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之快速移植应用于设施园艺之中,于90年代末形成了全面的自动化装备体系,建立了劳动力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和系统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智能化。
美国沿袭荷兰的路径,不同之处在于更为注重规模,注重大规模生产体系下的集约化组织方式,具体技术大致相同,但均以原创型的研究开发为主导。正是由于高度智能化的装备支撑,才使其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高企的形势下,实现了设施园艺企业在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强国,智能化的普及应用经历了起步、关键节点突破和覆盖环节延伸三个阶段,除诸如采收等部分节点外,至今,在蔬菜和花卉两个主导品类方面,基本实现了栽培到交货上市的产业链全程自动和关键环节智能化。荷兰温室智能化应用率超过90%。
展开全文
而在盆栽花卉领域,在各类作物的产后处理环节中,智能化率达100%。智能化给设施园艺种植企业带来的效益是综合性的。一方面,因为智能装备的精准无误,使其栽培生产作业实现了可靠精准的管理,从而获得高产;另一方面,基于智能体系的决策,使其生产管理、经营管理都经过科学的逻辑判断,降低了误判率,从而获得持续的经营效益。
新常态下设施园艺智能化的发展需求
中国已进入新常态,对农业而言,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成为主旋律。对于设施园艺产业来说,新常态意味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一项目的示范带动等社会效益;意味着效率和安全并重,农产品安全等监管不足和消费者对质量的漠视已成为历史;意味着综合成本的提高、资源约束和竞争压力的加大,意味着生产、管理、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效率提高压力倍增,意味着决策失误代价更大。这一切,对设施园艺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效率、精准、应变要求。
城镇化国策的快速推进,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将使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对设施园艺带来的压力将持续增加;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对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工作舒适度和强度成为重要的决定性指标。劳动力资源情况的变化,给设施园艺生产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与工业相仿的人力资源高效管理和开发要求。
总之,新常态下,设施农业种植者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政策的扶持趋于理性,通过良好的经营管理和极高的生产效率获得经济效益是国家对产业的期望,也是对每一个从业者和企业的现实要求。为此,传统的生产装备将逐渐无法支撑,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的生产智能化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中国设施园艺智能化发展现状、趋势与模式
现状与趋势
本文地址:http://www.hgylj.com/sj/33123.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上一篇:荷兰设施园艺考察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疫情之下 英国人开启“云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