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
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
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生境"
生境就是自然美。
园林模山范水,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画境"
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
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
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意境"
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
从"生境"和"画境"升华,
感受到美的境界。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计成《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咫尺山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以追求无限的意境。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
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
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的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的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景愈藏则境愈深--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
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意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
中国园林的主景与高潮往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其精华部分要"千呼万唤始出来",方才见其韵味。这与西方规则式园林开门见山,一眼观尽的手法迥然不同。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整体生成的一条美学规律,它在园林中有着普遍的表现。园林艺术的关键在于"景"的表现。为了使得景园能够步移景异、意境幽深、引人入胜,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无不极尽蜿蜒曲折之能事,无论是分景、障景、隔景,都是为了追求"曲",使景致丰富深远,增添构图变化,以达到景愈藏则意境愈深的效果。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中国古典园林"化虚为实",主要体现在园林中建亭、造廊、开窗以借外景中。"园林巧于因借",说的就是不仅局限于园中景色,而是注重把游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突破狭小的空间的局限,将远山近水、竹林繁花等自然风光借入园中,使主人只需坐卧在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内,仿佛赏玩一幅山水画,透过门窗便可饱览园外的无限风光。
本文地址:http://www.hgylj.com/sj/119.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上一篇:浅谈园林景观设计的7个误区
下一篇: 中国古代景观亭的种类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