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伊春老伐木工甄长龙
放下斧头锯 护住“祖母绿”
林海深处,山路蜿蜒,54岁的甄长龙一身军绿服,健步如飞。
龙江9月,秋意正浓。这里,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深吸一口气,满是清新味道。
林海莽莽,松涛阵阵,地处小兴安岭腹地,伊春犹如镶嵌在我国东北的一块“祖母绿”。
甄长龙与这片绿有着不解之缘。他曾扛着斧头锯,在这里当了10多年伐木工。
那时的伊春,好比一座大型木材加工厂,数十年采伐,共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占我国国有林区产量的近1/10。
经年累月,“祖母绿”开始褪色。“大树长成需要几十年,砍掉却用不了一分钟。再密的林,也架不住伐。”甄长龙说。
为护住“祖母绿”,2011年伊春林区停止了主伐生产;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放下斧头锯,甄长龙成了一名护林员。如今他的主要工作是巡山,每天走二三十公里,查看林木是否“生病”,防范有人偷伐。“火灾多发季节,更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从伐到护,感觉咋样?
甄长龙嘿嘿一笑:“这咋说哩?以前,喊着号子伐木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听着鸟鸣护林一样是为国家作贡献。”
在伊春,像甄长龙一样的护林员有1.23万人。数据显示,伊春林木总蓄积已由2010年的2.56亿立方米提高到2.9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3.9%提高到84.4%。
点 睛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我国近5年来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提高了大地的“肺活量”,推动天然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这一工程还引导林业企业转向发展旅游、抚育森林,促使绿色经济蓬勃发展。(记者 郑少忠 谢振华)
故 事
宁夏盐池牧民张国
放养改舍饲 草已齐腰深
“以前养200只羊,‘羊把式’抱着放羊棒跑一天,挣钱少不说,还时常闹矛盾,自从退牧还草以来,开始舍饲精养,‘羊把式’也解放了。”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贺庄子村的张国感慨地说。
盐池位于宁夏东部,是宁夏滩羊的集中产地。贺庄子村就是其中典型的以养羊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
然而,这个以羊闻名的地方,曾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急剧荒漠化,天然草原退化面积一度达90%以上。
当地曾流传着一则趣闻:每到风沙季节,流动沙丘一夜间就能堆得与房屋后墙一样高,有人顺着流沙形成的沙坝往家走,结果竟到了别人家的院子里。故事听起来有趣,但也反映了不合理放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2003年,宁夏开始在全区境内草原全面实行禁牧封育。同年,盐池县加强草原保护,植被覆盖和产草量得以增长。自此,当地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逐年缩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张国告诉记者,以前草场退化严重时,30亩草原连1只羊都养活不了。现在草已长到了齐腰深。他们家养了800只羊,每年养羊收入有20多万元,舍饲精养后,草地纠纷再也没有发生。
贺庄子村的改变,是宁夏草原生态建设的缩影。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宁夏退牧还草成效卓著,一些多年不见的蒙古冰草、长芒草散布在贺庄子村的天然草场上,甚至温性草原地区的发菜、地木耳也大量出现。天地辽阔、风吹草低的诗意画卷得以重现。
点 睛
“沙窝窝”里的贺庄子村,用实践证明了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必是一场零和博弈。退牧还草后,村子不但迎来了好环境,更赢得了好发展。201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并扩大规模,将其作为从源头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也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契机。(记者 朱磊)
故 事
甘肃护林员马雪俊
整改抓落实 山谷清净了
一场秋雨后,站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祁丰林场,远处祁连山山巅的积雪清晰可见,空气朗润清爽。祁丰林场红山护林站站长马雪俊和往常一样,开始巡山查林。
“山谷终于安静了。”马雪俊回忆,从上世纪90年代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就时常传来炸山炮响,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无序开采。仅在红山护林站辖区内,就曾有两家矿企。
大规模无序采探矿,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环保整改行动开展起来,2015年底,这两家矿企关停了。
本文地址:http://www.hgylj.com/dt/5811.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上一篇:重庆市将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下一篇:塞罕坝的巨大成就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