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四川在全国率先试点退耕还林还草
如今 又在尝试拓宽“生态银行”的变现之路
从“坡上长叶子”到“农民得票子”
11月20日,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外郁郁葱葱的山林。从2002年开始,这里已实施退耕还林近150公顷。 记者 何海洋摄
甘孜州九龙县呷尔镇华丘村,藏家新居在青山环抱中错落有致。该村现有耕地1464亩,退耕还林845.2亩。记者 衡昌辉摄(资料图片)
四川,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巴蜀大地上的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三分之一。为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999年秋天,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还草试点。随后,这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工程在全国铺开。
19年来,为了保护长江母亲河,数以千万计的四川农民逐步将开垦的坡耕地变成森林和草原。如今,这里的人们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尝试走出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新路子。
国内率先启动试点
全川累计退耕面积超过两个自贡市大小,长江干流四川段泥沙含量减少近半
进入冬季,乐山市沐川县新凡乡卡防村退耕还林时种下的竹林依然一片翠绿。这本是水利工程修复、清淤的黄金时段,卡防村村民先家南却和邻居们在自家院坝里玩起了扑克。“不忙”是因为2018年夏天,卡防村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强降雨,但村里10多公里排水沟渠和10多个蓄水池、山坪塘无一受损。已经3年没有清理的蓄水池、山坪塘内,淤积程度仍在可控范围内。
早年的“跑山洪”经历,则是村民们闲聊的话题:1998年夏天,一场本不算大的降雨后,附近沟壑里的山洪夹杂着泥土石块冲入村里。村里的猪圈、房屋、耕地毁坏殆尽。再往前的上世纪90年代初,连续3年,卡防村均遭受严重伏旱。老人们口中从未干涸过的山溪,成了村民们抄近路的便道。
大自然不只警告了卡防村。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1998年,全省土壤流失量9亿吨以上。其中,6成以上泥沙来自于坡耕地。这一年,金沙江的输沙量占长江总量的43%。
“不采取措施不行了。”曾在卡防村驻点的原省林业厅厅长曹正其回忆:1998年,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有1300余万亩,每亩年产粮不足340公斤,远低于全省平均值。越是如此,农户开垦的热情就越高。于是,在盆周山区,不少村庄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死胡同。1999年10月初,按照中央部署,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至2000年5月底,全省120个县(市、区)的309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完成停耕。从此,“开垦荒坡”为一条红线。
卡防村这片土地,首批开始退耕还林还草,见证了工程试点和推广的全过程。
1999年秋天,经技术人员勘测,先家南家的8亩坡耕地被划入退耕范围。“还的是生态林。”先家南记得,县林业局告诉他:造林费用每亩1890元,未来8年,他家的坡耕地要变成森林。“地已经抛荒三四年了。土层最多半尺厚,苞谷杆子最多能长三尺高。”找出开荒用的镐头,先家南垒石块、背土、打树坑……用了整整4年,8亩地的树苗成活率才最终验收合格。
在卡防村,自1999年来累计完成退耕1100亩,并借助退耕还林完成1200亩荒山绿化。如今,全村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24.6%提升至去年底的50.8%,地表土流失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1.2厘米/年降至如今不足0.2厘米/年。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沟”,“跑山洪”成为历史。
目前,四川累计下达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近1600万亩,面积超过两个自贡市大小,位居全国第三。其间,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至去年底,长江干流四川段泥沙含量较1998年减少46%。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
改革还林内容和方式,更看重造林、营林的经济效益,“生态银行”变现之路越来越宽
12月6日,彭从兴拿到了6亩核桃销售款1.5万元。靠着这笔收入,这位巴中市通江县诺水镇诺水村农民,有望在年底彻底摘掉“穷帽子”。
把坡耕地变林地,庄稼变林子,并不代表退耕还林已经大功告成。在1999年的试点之初,四川便确定“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思路。对退耕农户补偿造林款和粮食,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户前提下进行还林。
本文地址:http://www.hgylj.com/dt/2860.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下一篇:皖苏两省共商跨区域共建池杉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