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157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860万亩流沙基本达到固定半固定状态,风沙危害得到控制,沙区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7.7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159.2万吨。
近年来,陕西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防沙治沙步入综合治理、工程推进的阶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遏制、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据卫星动态遥感显示,陕北植被盖度达53.43%,较2000年增加26个百分点,沙区造林保存面积2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初步建立了以陕蒙交界、长城沿线、白于山北麓、榆定公路、黄河沿岸等为骨架、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建起万亩以上片林165块,保护了近200万亩农田。
全省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栽培红枣等干杂果200多万亩,种植绿豆等特色小杂粮和优质马铃薯近1000万亩,沙区90%的养殖户实行以舍饲为主的林牧一体化,牛、羊等饲养量突破1000万头(只),培育出一批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
上图:陕西榆林沙地绿化。
撰文:本报记者 韩莹 本报通讯员 辛娟
摄影:本报记者 赵侠
(“森林中国”全国林业新闻摄影大赛)
本文地址:http://www.hgylj.com/dt/1242.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